94岁老兵寻亲76年终如愿 曾写无数家书都石沉大海

日期:07-19 来源:未知

 76年后的重逢

  94岁抗战老兵寻亲多年 侄儿侄女陕西赶来认亲   7月17日晚,成都金牛区金府路。   阵雨驱散了炎热,迎来了难得的凉爽。   94岁高龄的马正方,见到从陕西赶来的侄儿侄女,眼里泛起了泪光。   这次相聚,相隔了76年。在这76年里,为了寻找两个亲弟弟,他写过无数封家书,都石沉大海。他也曾赴陕西老家寻找,故土依旧,亲人却无音讯,当地也无人识得这位少小离家白发回的老人。   一次长久的别离   1944年,抗战接近尾声,战斗尤为激烈。   一则“五丁抽二、三丁抽一”的征兵消息传到陕西汉台区铺镇西街,“我们家中三兄弟,父亲去世得早,我是老大,得去从军打鬼子。”年仅18岁的马正方参军入伍,短暂训练后赴贵州、广西等地参加对日作战。从军第二年,他接到家中书信,母亲去世了。   “当时战斗激烈,队伍辗转多处,根本回不了家。”马正方说,不久后,他同家人失去了联系,“可能认为我阵亡了吧。”   1950年,马正方拿着粮票、菜金和放行证明,准备回陕西,但被留在了成都,后安置在金牛区营门口公社花照壁大队落户,并成了家。   “我一直在给家里写信,但都没有收到回信。”马正方说,他离家抗战时,二弟马云利15岁,三弟喜娃10岁,“母亲去世后,他们很可能跟着家里的叔叔走了。”   再回家乡无人识  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,马正方收到了国家颁发的“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”。“被国家认可了,这是当年抗战兄弟们共同的勋章。”马正方说,他还有一个心愿,就是想找到失散70多年的两位弟弟。   也在同年,子女带着马正方回了他魂牵梦绕的陕西汉中铺镇西街老家。马正方女儿马俊春说,他们去了当地派出所,根据父亲记忆中的弟弟名字查找,没能找到任何信息。   “我家住在桥西。”马正方说,老家的路很多都没变,径直走到昔日家门前,地址没变,但房子变了,住的人也不是当年的亲人,“住的是外地搬来的人家,他们也不认识我二弟和三弟。”   寻访两天后,马正方找到儿时玩伴的一家子。“我和他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。”遗憾的是,这位玩伴在几年前去世,镇上没有跟他同龄的人了。   “我们也觉得很可惜。”马正方的儿子马俊春说,父亲早年靠务农抚养他和两个哥哥,经济困难,当时连回汉中的火车票都买不起。如今,他们都已成家立业,带着父亲回去寻亲时,当地却没人认识他了。   回程途中,马正方专门买了20斤汉中大米带回成都,“这是我吃了18年的大米,有家乡的味道。” 点击进入下一页 马正方家族全家福。   两地联动寻亲人   马正方寻亲的故事,在关爱老兵的志愿者圈子里逐渐传开。热心志愿者“马姐”立即联系陕西和四川的志愿者、媒体联动寻找。   “马正方出生在汉中市汉台区铺镇西街,曾就读于铺镇乡小学,其时铺镇还属于南郑县(今南郑区)统领”、“二弟马云利”“三弟‘喜娃’”“家中曾经营茶叶生意”等零散信息逐渐被整合、分析,一条寻亲线路也清晰起来……   与此同时,一位叫马斌的男子,在网上看到了这条寻亲报道。“我当时就把消息发到了家族群。”17日晚,从陕西赶来的马斌告诉华西都市报、封面新闻记者,寻亲信息里的马老,与父亲常挂在嘴边、失散多年的大哥十分相似。   马斌说,父亲和二伯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找到大伯,“我们从小就听说家里有个大伯从军抗战,几十年没有音讯,我们也找了很多年没,但一直没找到,都以为大伯不在了。”   经过双方比对、确认,马正方就是马斌的大伯,马斌则是马正方寻找多年的三弟喜娃的儿子。   时隔76年后团聚   今年6月,确认消息后,两地家庭互通了视频。“跟我弟娃儿很像。”说到两个弟弟的子女,虽然只通过视频了解过,但马正方已经如数家珍,能挨个道来。   7月17日晚,马斌等一行7人乘坐动车抵达成都,在金牛区金府路一酒楼等待的马正方,见到这群侄儿侄女,听到几声“大伯”的喊声后,忍不住泛起了泪光。   “看到您,就像看到我爸爸一样。”马正方三弟的大女儿马金萍紧紧拉着大伯的手说。马正方挨个将侄儿侄女的名字与人对上号,“一大家子终于找齐了。”   “虽然有些许遗憾,老爷子没能见到两个亲弟弟,但有了这么多侄儿侄女,一样很高兴。”马俊春说,父亲这辈子最大的心愿终于完成了。   76年后重聚的一大家子拍了全家福,吃了团圆饭。马俊春说,父亲的身体还不错,等天气凉快一些,就陪他一起再回老家看看。

上一篇:北京立法保护医院安全 细化医警联动应急处置机制
下一篇:对话庞星火:将几十页流调报告浓缩成“小豆腐块儿”


联系我们:私侦网
私侦网_真相只有一个

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、由企业负责,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,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。